在常規變電站中,當一次設備轉檢修時,運行人員會將保護裝置出口硬壓板退出,安全分離待檢修二次設備與運行的二次系統,使互不影響。智能變電站除了沿襲這一機制(只是出口硬壓板變成了軟壓板而已),還引入了一個叫檢修壓板的東西。這是為什么呢?它代表了什么?姑且說下自己的幾點看法。
首先,檢修壓板的引入是二次設備檢修智能化的前奏。常規站中,二次設備之間通過電纜通信,電纜中不是電流、電壓模擬量就是動作、變位等信號。只有運檢人員知道哪個設備在測試、哪個設備在運行、哪個已經停運,其它相關二次設備對于“戰友”的工作狀況近乎無知。數字化以后,借助于網絡報文,二次設備只要置下檢修壓板,其它相關二次設備馬上知道它的狀況,并據此自動作出適當處理。由此可看出,對于設備檢修來說,檢修壓板的引入,是從人工外部干預向二次系統協作隔離邁出的第一步,是檢修智能化的基礎。
其次,檢修壓板的引入是徹底簡化檢修工作的新機制。一個裝置配置一個檢修壓板,檢修誰就操作誰的檢修壓板,運檢人員不用關注哪塊板卡,也不用關心哪條回路,全部交給裝置自己解決,只在裝置這個粒度進行檢修,可見、可操作,簡單明了。
再次,檢修壓板的引入是檢修管理去技術化的一種方式。檢修壓板狀態可由二次設備采集,檢修壓板對運行二次設備功能的影響,二次設備可分析獲知。只要充分利用功能層模型將檢修壓板狀態和其對功能的影響發送監控系統,就能從業務而不是技術層面實現對檢修過程的監視,不需了解控制塊、數據集,不需要了解回路、端口,一切盡在掌握。
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樣,各廠家對二次設備檢修壓板的處理方式還未完全一致,自動處理的結果并不完全可靠,對二次系統的影響還不能無差異評估并展現,二次系統要實現檢修的智能化還有一段路要走。
但,面對著安全性高于一切的電力系統,變革已經悄悄出現在地平線上。